在昭萍大地,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同一个梦想走在了一起。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志愿者。哪里有需要,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用爱传递着温暖与感动,成为萍乡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健全机制志愿服务制度化
志愿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200万人口,21.4万注册志愿者,6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在萍乡的不少家庭,祖孙三代志愿者成为常态,夫妻志愿者携手共进传为佳话。
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系统、行业和社区实际,分别形成了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环保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等多层次的志愿服务组织,这些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公益、爱心组织相辅相成,在全市形成了多层面、多群体的志愿者队伍,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让志愿服务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根据志愿服务工作特点,萍乡编制印发了《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工作指导手册》和《社区志愿服务指导手册》,指导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了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表彰奖励机制、困难优秀志愿者帮扶机制;建立“志愿服务基金”,筹集资金300多万元;为全市所有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购买了保险;打造设计了“萍乡市志愿服务网”和手机APP终端“萍乡志愿服务微平台”,广大市民和志愿者通过手机便可了解志愿服务最新动态、注册志愿者信息、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志愿服务时间等。
规划引导志愿服务专业化
“萍乡市志愿服务中心(基地)”是萍乡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大本营。负责协调全市志愿工作和开展志愿组织孵化、志愿者招募、活动信息发布、志愿项目对接、志愿活动展示交流等工作和服务。同时为全市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办公场所、添置办公设备、物资对接、储存发放等“一站式”服务。在这数百平方的空间里,几乎每天都有新鲜的剧情上演。或聘请全国资深志愿工作者、专家讲课及体验式训练和优秀志愿者经验介绍,培训提升机构组织和个体成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或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公益项目设计指导,协助争取上级公益创投项目落户萍乡,推介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或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交流活动,推进公益组织与来自省内外和港、台等地的公益社团开展跨区域经验交流;或提供孵化指导,对新登记注册的志愿组织提供专业指导、注册资金支持和活动经费补助。
目前有近60支志愿服务组织进驻志愿服务中心,并且形成了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面向社会公众的“志愿服务V屋”“爱心小屋”,面向环卫工人的“爱心驿站”,面向留守儿童的“守望之家”,以及配合城区文明创建的“文明示范岗”等六个志愿服务常态化小平台。
典型引领志愿服务品牌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去年中国雷锋文化博物馆开馆之时,95岁的龚全珍老阿姨深情地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我们要天天学雷锋,天天做好事。”
在老阿姨的引领下,萍乡涌现出一颗颗闪亮的志愿之星,他们共同引领着萍城大爱风尚:参与了国际志愿服务、一直活跃在弱势群体关爱帮扶,并组织和倡导遗体捐献的全国优秀志愿者叶琼穗;做好事40余年,并带着儿孙投身志愿服务的银发党员段华胜;搭建平台关爱留守儿童、身残志坚被称为“萍乡保尔”的胡启初;带着一批社区大妈帮教刑释人员的“爱心妈妈帮教团”领头人陈淑兰……
“工运摇篮,小城大爱。”萍乡市还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安源志愿者协会连续8年组织“关爱孤残儿童”过小年活动,资助孤残困儿童近千人;萍乡电台交通频道倡导的“爱心送考”活动,连续11年来发动全市出租车司机近两千人参与;“为了孩子的明天”大型爱心助学活动连续开展9年,累计捐资2000多万元,帮助上千名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些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使“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在昭萍大地广为传扬,志愿服务工作遍地开花。(记者周文昂扬,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