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信息 >> 湘东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 详细内容

缺少情感关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发布者:xdqcjb  |  来源:  |  时间: 2017年06月08日  |     ]

   当今社会,家庭、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各种压力在孩子教育上的延伸和体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不良的影响。学习压力、各种竞争的低龄化以及现代复杂的家庭模式(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重组家庭、父母两地分居、关系不和)等状况也对孩子造成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考验。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成果及学生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儿对养育者的依恋需要是婴儿期自体发展的激发因素。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频繁地更换养育者容易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情绪烦躁、性格多变等问题。在孩子心理发展尚未完善的时期,教师和家长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又使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疏解,以致不断加深孩子的心理症状。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情感的关心和关爱。

 

 

情感关爱是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 

 

 

    寻求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生命生存的本能需求,情感的传递和流动才是生命深处的需要。如果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意识不到、关注不到,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给予他们情感交流和支持,压力、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会使他的生命意志薄弱,面对压力或心理刺激极易产生极端的行为方式。现代家庭的父母为了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越小的孩子来说更多的物质对他们越没有更多的意义,只要满足了他们吃喝冷暖的基本生理需求,对于他们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关爱的需求、体验。孩子在意的不是父母提供多高的物质条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的每一步成长,情感的付出以及喜怒哀乐的关爱。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缺少关爱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心理问题的发生主要源于自小以及成长中与养育者的关系。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儿对与“母亲”(养育者)之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婴儿的心理结构是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即养育者的情绪反馈影响到婴儿心理结构的发展。每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判断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从小和他密切生活的父母,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儿童、青少年缺少情感关爱会造成以下问题:

一、缺少关爱的孩子易产生极端行为
很多家长为了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忙于工作,他们知道孩子爱吃什么,爱喝什么却不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差、阅历少,对成年人来说并不严重的事情,却有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缺少父母的关爱,遇事得不到有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极易发生极端的行为。

还有一种更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春节期间比平时更高的加班费或为了节省来回的费用等原因,几年都不回家。春节本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过年却成了留守儿童的关。124日**电视台《新闻1+1》报道:离农历过年还有11天,9岁的小龙听到姥姥说妈妈来电话不回家过年了,便在厕所上吊自杀,据说妈妈在外地打工两年多都没有回家,本来答应今年回来过年的,却突然决定不回家。我们可以分析想象一个极度缺少关爱的9岁小男孩在盼望和等待两年后,终于等来妈妈要回来的消息。他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在盼望一天天临近的时候,听到妈妈又不回来时,极度缺少关爱又极度渴望关爱的孩子,在热切的盼望中又极度失望的悲痛重重地压在一个9岁男孩的心上。他承受不住,也没有了盼望,还有一些对妈妈的怨恨,最终选择用死亡来逃避这种心里的折磨和对母亲的惩罚。

不良的家庭关系也促使孩子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几乎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央视的社会与法制频道报道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大年初十一的早上,13岁的男孩彬彬用血红色的笔写下:“别救我,活得太累了, 你们要好好活下去,不要老吵架”。 彬彬的父母经常吵架,父亲经常暴力殴打妈妈,他感受不到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选择用自杀来逃避。

让人产生自杀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生无可恋,二是生有所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父母所爱和所需要的,一个从小就能感受到爱,对爱有信心的孩子对其他人和社会也是充满爱的。即使生活中有难以承受的痛苦,但如果生有所恋,生活中有让他难以割舍和留恋的人和事,也不会采取这么极端的行为解决问题。

二、缺少关爱的孩子易“学坏”

还有一些缺少关爱的孩子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用故意破坏纪律,调皮捣蛋、与同学打架等故意“做坏事”的方式,吸引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力来寻求关注,满足缺失的被关爱的心理。13岁的男孩星星,一直是一个较内向听话的孩子,可在上初一这年,三天两头的打伤同学。咨询中了解到,他上初一后爸爸妈妈就一起去城里发展事业,把他留给你爷爷奶奶照顾。他很想念他们,一次因心情不好和同学的打架后被老师要求叫家长来学校,妈妈就从城里回来并住了几天。之后就经常和同学打架,通过老师叫家长见到妈妈,并能通过妈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得到与妈妈接触和亲近的机会。 

有的还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以此来赢得父母的关注与疼爱。12岁男孩峰峰的妈妈特别奇怪,孩子不是额头上蹭掉块皮就是手臂或腿上有淤青、要不就是脚扭伤等等。她带孩子去医院三四次后,医生也很纳闷。后来在医生的耐心交谈下,孩子才敞开心扉。“爸爸妈妈经常不管我,有一次我从二层床上掉下来,他们照顾了我好几天。从那时起。每次我想要爸爸妈妈关心我的时候,我就从床上往下掉。一次二次三次……直到伤到一定严重程度,爸爸妈妈就会看到,就会关心呵护我。”
孩子的经历让我们心头一酸的同时,也在思量:他是被逼到怎样的绝境才想到以这样伤害自己的方式才换取父母的关爱。父母总是以各种借口来消耗时间,却忘了孩子也需要你花时间来陪伴。

三、缺少关爱的孩子易“生病”

缺少关爱的孩子内心会产生对爱极度的渴望,有时会通过生病的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爱。经常有在医院治疗不好的“有病的孩子”:有的经常头疼、有的经常肚子疼;有的经常感冒发烧等问题,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在刚入学、考试前或刚开学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对孩子学习和行为要求过高,在经济和生活上溺爱,缺少给予孩子所需的情感关爱和心灵沟通。因为入学和开学后与父母的接触会更少,加上孩子还要面对新的压力,同伴关系、学习压力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更多对父母关爱的需求和对现实压力的逃避,潜意识的需求使自己的身体“生病”,合理的回避上学,留在已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继续寻求父母的关爱。

理咨询的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另外一些“生病”的孩子,如:不停的眨眼,嗓子出怪声等,这些孩子大多都是因为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管理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缺少对孩子的情感关怀,没有爱只有要求,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内心缺乏情绪的理解和情感的关爱与支持,在他们的内心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和紧张的情况下,转换成躯体症状的表现。

孩子“生病”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控制者(父母)的被动攻击。生病了不能上学,不能参加任何比赛,没有好的成绩也得不到荣誉,不让父母以自己为骄傲和自豪,以此来惩罚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缺失。

四、缺少关爱的孩子的其他表现

缺少关爱的孩子易对人产生敌意、攻击行为以及形成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经常做一些危害他人的举动和犯罪行为。
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还易早恋,因为在孩子缺爱的内心渴望被爱、情感的缺失和内心的孤独,青春懵懂的时期,一旦有异性对自己表示关心和爱慕,很容易动心、被感动,但却又极易被情感所伤害。

缺少关爱的孩子还易产生不安全感,会使他们对人不信任,自卑,心理脆弱、抵抗挫折的能力差,遇事易退缩,情感淡漠、情绪不稳、性格孤僻、孤单影只、离群、不善交往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压力和孤独会使他的生命意志薄弱,这些都是极端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对老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其能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做到重视预防,防微杜渐,对于孩子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对学生成绩的提高都具有积极影响和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议制定以学校为核心,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案,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要求力争做到: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2.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

二、开设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社会、家庭影响可能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能及时的自我调整和寻求帮助,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的内容要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又有长远性的特点,使学生终生受益。课程教育要做到1.普遍性:内容要全面,要涉及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社会、家庭影响可能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2.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3. 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4.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提高综合素质。

三、开展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发展的规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和心理健康支持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自我调适。

2.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联系和合作。


  图片